新型墙材推广应用是建材工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抓手,墙材革新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。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,墙材革新为建材工业和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但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,空间开发粗放低下,资源约束趋紧,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,遏制毁田烧砖、节约保护资源,发展本质安全、环保、轻质高强的新型墙材也成为建材工业亟待破解的发展难题,也是建材工业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客观要求。为加快推进墙材革新,推广应用新型墙材,制定本行动方案。
一、总体要求
(一)指导思想
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,牢固树立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,以提高建筑质量和改善建筑功能为动力,以节约资源和治污减排为中心,以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为支撑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,以试点示范为引领,因地制宜推进“城市限粘、县城禁实、农村推新”,发展绿色新型墙材,提升墙材行业绿色发展、循环发展、低碳发展水平,促进建材行业转型升级。
(二)总体目标
到2020年,全国县级(含)以上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,地级城市及其规划区)不含县城)限制使用粘土制品,副省级)含)以上城市及其规划区禁止生产和使用粘土制品;新型墙材产量在墙材总量中占比达80%,其中装配式墙板部品占比达20%;新建建筑中新型墙材应用比例达90%。
初步建成基于“互联网+”的墙材革新信息化系统,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基本建立,门窗、排水管线、电路管线等的系统集成技术。
(三)完善标准规范。强化产品标准、设计规范、应用规程间的联动衔接,构建完善标准体系。适应装配式建筑内外墙板设计、生产、施工、验收管理一体化需求,促进关键技术转化为标准规范。制修订新型墙材产品标准,完善产品的相关图集、验收规程等,编制新产品造价信息和预算定额。
(四)搭建创新平台。依托大型企业集团、科研院所、高等院校等,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型墙材创新体系。鼓励墙材生产与建筑设计、工程建造等上下游互动,组建产业发展联盟。支持创建以新型墙材为特色的技术中心或实验室,建设负有墙材特色的公共研发、技术转化、检验认证等服务平台,强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,开发推广科技含量高、利废效果好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和装备。
三、推动绿色发展
(五)强化清洁生产。支持新型墙材企业开发利用适用技术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。严格执行《砖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》和《烧结墙体材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》等强制性标准,推广适用于新型墙材生产的能源梯次利用、窑炉烟气脱硫除尘等技术装备,推进合同能源管理、合同环境管理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,开展清洁生产审核,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。
(六)提升利用水平。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,继续推进煤矸石、粉煤灰、尾矿、河(湖)淤(污)泥、工业副产石膏、陶瓷渣粉等固废在墙材中的综合利用,扩大资源综合利用范围,增加资源综合利用总量。研究利用新型墙材隧道窑协同处置建筑垃圾、城镇污泥和河道淤泥等,并制修订窑炉废气排放和相关产品质量标准。支持建设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,推进利废新型墙材企业示范。
(七)推进智能制造。提升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,重点加强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。注重墙材专用装备创新发展和推广应用,深化信息技术与墙材制造技术融合,提高墙材装备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水平,加快“机器代人”。推广原料配料电子计量精准控制系统、窑炉设备自动化验检测和调控系统、远程在线诊断系统,高精度自动切割、自动掰板、自动码卸坯、采购电子商务和服务平台,提高新型墙材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。在有条件的地区,试点构建“互联网+墙材革新”管理服务体系。
六、落实保障措施
(十六)加强组织领导。强化部门联动,健全完善墙材革新管理机制,实行省、市、县各级墙材革新主管部门职责明确、监督有效的工作机制,形成管理、监督、服务“三位一体”的管理体系。各地墙材革新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墙材革新工作的组织领导,健全工作机构,将墙材革新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,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,完善考核机制。各地要加强墙材革新工作队伍和墙材行业管理能力建设,确保机构稳定,人员充实,强化人员培训,提高执法能力,增强服务意识,提升技术、管理和服务水平。
(十七)完善配套政策。研究制定促进新型墙材发展的政策微信公众号,及时发布政务动态、行业资讯、科研成果等。
(二十)发挥行业组织作用。加强行业自律,完善行规行约,引导企业遵规守法、规范经营、诚实守信、公平竞争。发挥协会等行业组织作用,开展技术推广、品牌宣传等,总结推广先进经验。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,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。开展行业内学习交流合作,积极反映企业诉求,提出相关政策建议。
各地要结合本地建材工业和建筑业发展实际,尽快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,明确主体责任,扎实推进本地区新型墙材推广应用工作。